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保健
当好中医,要靠毅力
时间:2015-01-23 12:07:38,点击:3172

王国玮,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副院长,内科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王鸿士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主编了《肾病诊疗》、《王鸿士肝病临证精华》、《王鸿士临证经验实录》等书。

养生不是什么人都做得来的,半信半疑的人做不来;急功近利的做不来;没有毅力的人做不来。“养生”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养生是一种低调的奢华。

天蓝色衬衣领、浅灰色亚麻长裤、淡然舒雅的笑容,如果不是一身医生的白大褂,略带灰白的发丝,你很难把眼前这个有着时尚气质的中年男子,和有20多年行医经历的中医世家传人联系到一起。

他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包容性,原本对立的事物在他这里会变得和谐有序、浑然一体。就比如他乐意用博客和病人们做互动,还喜欢用毛笔小楷一字一划认真书写行医笔记。现代印记和传统内敛一起贯穿在他的气质里,他的声音温和却掷地有声:“我们要用最时尚的手段诠释最古老的中医。”

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王国玮小时候的理想和中医并不搭边,那时他眼中,播音员、运动员甚或演员,都是更有吸引力的职业。但他却出身于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世家,到他父亲王鸿士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疑难病、肝病专家)这里已是第八代传人。于是,背负家族使命的他从6岁开始就学习中医,背诵各类中医典籍,“被动”走上了中医之路。

“学中医很清苦,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隐忍。”谈及小时候在家中,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一本一本抄写的经历,王国玮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但现在,他已经养成了毛笔书写行医笔记的习惯。行医时有什么感悟与想法,他都会精心记录下来。那一行行蝇头小楷中,流露出的是浓浓的人情关怀。

王国玮真正开始想成为一名中医,源自一个转变。70年代的时候,有个50多岁的女士来找父亲王鸿士求诊。舌头在突然之间失去了全部的味觉和知觉,针扎不疼,冰不觉冷,来北京几个医院做了检查和治疗,都没有查出病因。经父亲一个月中医调理之后,所有的感觉都回来了。王国玮问父亲这是什么病,父亲的答案是“我也不知道”。不知道就能治好病?父亲于是耐心解释,中医理论里,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织器官相互联系,舌头有病与心火有关,用清心火、养心神、活血化瘀的方式就一定能起到治疗效果。这件事情启发了王国玮,中医的神奇也吸引了他。

后来,他自己出诊的时候,曾治疗一个肝硬化患者,一位57岁的女性,服用中药一年后,肝硬化得到了缓解。想不到的是她150度的老花眼也治好了。对王国玮而言,这就是中医“整体观”最好的注释,五脏与五官通过经络、气血相连,肝开窍与目,肝功能好了,眼睛也好了。

“我那时体会到,治好病,是临床医生的最高境界。”王国玮说,看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因人、因时、因地用药”。同样的病,在用药、剂量上应有所不同。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给一些内蒙古人看病,因为体质的关系,药的分量要加大,否则没有效力。而分量加多少,加到什么程度,就是中医不断要研究体会的学问。

“病人是朋友、是亲人”

其后,王国玮的中医之路更为坚定。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师从名老中医滕宣光,从1987年到1996年,做了近十年的儿科大夫。这10年的儿科生涯留给他最大的经验,是如何和患者耐心的沟通。“真正的中医需要是一名心理学家。病人来找你,是依靠、是信任。”多年与小患者打交道的经验,使得和病人聊天、交流成了王国玮的喜好之一。“患者有时候都像小孩子,我总得和他们聊天,才知道怎样的治疗最有效。”

199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治疗肝病的事业,调入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开始了中医内科临床之路。在继承父辈治肝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百病从肝治,治肝先实脾”的治肝思路,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善用理气药的理论和经验,在临床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问及二十年里遇到的病人,王国玮的眼神一瞬间变得柔软,语调清淡真诚,不掺杂任何掩饰:“和父亲一样,病人对我来说,是朋友、是亲人。他们病好不了,我比他们还着急。我有时候会凶他们,那是因为他们不遵从我的医嘱。我不希望有一个病人在我手里恶化或者死亡。”

他谈起了一个让他至今难以释怀的病人。她是一个丙肝后肝硬化的老太太,从75岁到82岁,7年的时间,她每两周都从廊坊坐车到王国玮的肝病门诊。王国玮知晓这80岁老太的坚持里,有沉甸甸的信任和对生的渴望。尽管病情一再恶化,他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试图延长她活下去的时间,并希望在下一周的门诊里再次见到她。春节后的一个门诊,王国玮等到所有病人都看完了,也没有等到她。第二周、第三周……某一天的门诊,老太太的两个女儿和女婿四个人一起走进了王国玮的办公室,她们说:“母亲走了,但她让我们一定过来,谢谢您。”四个人一齐弯腰、向他鞠躬。那一刻,王国玮落泪了。

“真正的中医,比大熊猫还少”

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国人掀起了一股“养生”热潮。王国玮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养生不是什么人都做得来的,半信半疑的人做不来;急功近利的做不来;没有毅力的人做不来。“养生”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养生是一种低调的奢华。

为了宣扬正常的养生观念,王国玮也坚持不懈的做各种健康教育的工作:他先后在外企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做健康讲座,最喜欢给年轻人做培训,他觉得只有年轻人接受、喜爱中医,中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他会在年轻人喜爱的杂志或报刊上开设形式新颖的专栏,他认为用新鲜、时尚的形式打造出来的中医知识,会更有生命力和接受度。

如今,全社会关注中医,王国玮却说:“表面上看中医很繁荣,但事实上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坚持用中医理论临床治病,甘于清贫的大夫已经很少了。有人说,真正的师承的中医比大熊猫还少,这是一个最大的危机!”说这些话的时候,你能体会到那种焦虑、热忱和希冀,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中医、理解中医、坚持中医、认真的把这份伟大的文明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他的博客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如同他的毛笔小楷一样的遒劲有力:“中医,一个也许行将从我们的手中失落走的伟大文明,届时留给后人的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空壳,将是传承两千年的中医文化的灾难。我们是中医的传承者,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我们一生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