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理论
健康之路|万病之源源于血,百病之由由于气,经络痛百病消!
时间:2016-08-13 08:49:03,点击:4643

人体内的气血如同自然界的河流,运行有序。不受阻滞而流速平稳时,人体才能健康,不受疾病困扰;一旦瘀堵,不能及时疏通,久而久之,气滞血瘀形成体内蕴毒,就会使人产生疼痛感。《素问 · 举痛论》曰:“经络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的都会生病,大多疾病首先反应的症状就是疼痛。各种病症疼痛的部位尽管大不相同,但是疼痛的原因,大多都是由于经络瘀堵而造成的。

比如说,不小心摔跤或被刀割伤,伤口会疼,疼不是因为出血或是皮肉破损,而是瘀血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解释呢?人体的经脉是一个整体,由外伤损及脉络,脉络受损,气血流通到此处时受阻则瘀,此时我们看到伤口肯定是红肿甚至是黑紫色的,血液瘀积于此处,瘀阻不通当然会感觉到痛,正如《灵枢 · 邪气脏腑病形》所说:“有所堕坠,恶血留内”。

又比如,冬天的时候,寒风凛冽刺骨,吹到脸上时, 我们会觉得皮肤如刀割般疼痛,这看起来似乎和不通没什么关系。《素问 · 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也就是说,人体内部是温暖的,温暖了,气血才会流通顺畅,而寒主收引,寒性凝滞,严寒外袭肌肤必令体内的气机不畅,血液流通迟缓,甚至“泣不能流”而致不通,不通则痛。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被针刺破皮肤,立刻就会感觉到痛,这瞬息之间实际也是不通的缘故。人体的气血无时无刻不畅行于体内,突然有外物进入人体,阻断那里的流通,瞬间成瘀,又岂能不痛?这就好像是一条水管,我们突然掐住中间部分,水立刻就无法流出,水量大时甚至有可能将水管撑破。有很多女性来月经期间都会痛经,大多都是因为子宫里气滞血瘀,血不归经,大量离经之血蓄积,瘀血阻滞气机,无法排出体外,肯定就会产生痛症。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医生在治疗病人后说:“看你的气色好多了。”遇到一个很久未见的朋友,我们见面后也会说:“你最近气色真好呀。”这里的“气色”中国人都知道代表的是“气血”。“气血”在我们看来是健康的标志,而中医大夫治病时也总是把“气血”两个字挂在嘴边。但气血在中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气和血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却很少有人知道。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但是中医却认为,构成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只有气和血,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围绕着这个根本而运行。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生命物质的本源是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通过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反映出来。这里说的气,可不仅仅是指我们呼吸的空气,它包括呼吸之气、水谷之气、五脏之气等。一般我们从它的生成和作用来分成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4种。元气是先天之气,而其他三种是后天之气。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它是先天之精化生的, 为肾所藏,必须依赖后天之精的不断滋养,才能不断发挥作用。我们人体的各器官和组织,都是在元气的激发和推动下,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使人体正常生长和发育。

宗气,是由我们吸入体内的自然界的空气和经由脾胃消化得来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的。宗气聚积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从而保证呼吸运动和推动血液循行。

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之一,它进入脉道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因其富于营养,故而称为“营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它本源于先天,但其在发挥功能时,必须依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卫,有护卫和保卫的意思,卫气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防御外邪的入侵,同时还能温煦肌肉、皮肤,使肌肉充实,皮肤润泽,汗孔开合。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它和气一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的来源有三方面:首先是源于饮食水谷的精微物质, 它们经脾胃化生而成血;其二是营气化生入心脉成血;其三是肾藏精,肾能主骨生髓,精髓可以化生为血。

血的化生过程有赖于脾、胃、心、肺、肾等脏器的共同作用。血循着经脉运行于全身,这种运行一靠气的推动作用,二靠肝、脾的固摄作用(即保证血不溢于脉外)。由于血中的丰富营养随经脉输送到全身,从而保证机体各种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从整体来看,气属阳,以运动的形式出现,是机体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血属阴,以安静的形式出现,给机体各处补给营养。然而两者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气和血相互依存转化、相互促进渗透。

中医认为“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因此可以把它们的关系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一旦气血不和,则百病丛生。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人体产生的一切疾病均与气血相关。

人食五谷杂粮,身体里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瘀堵,这些瘀堵在经脉之间,在脏腑之中,它们无处不在。所有的瘀堵,最后都会造成一个情况,那就是气血不通。血液循行于血脉之中,由气推动,周流全身,血脉为血液循行的管道,如果气机出现异常,血液就不能正常循行。就比如,在管道中间堵上了一堆痰湿,气推着血运行到那里就停滞下来了,过不去了,结果血液运行不畅,受到阻滞,所以就丧失了血液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病理产物。

瘀堵使气血不通,人体中自然就会疾病滋生。那么如何去打通瘀堵呢?最根本的方法,还是靠气血的力量,气血旺盛有力,它们就可以冲开瘀堵,使运行管道保持顺畅。就好像我们清理屋外的排水沟一样,用水管里的水是无法将水沟里的落叶、垃圾等冲开,如果你拿一个高压水枪,哗啦一下,排水沟就全被冲干净了,水流也就顺畅了。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如此,打通瘀堵,实际上就是调动身体里的气,气运行顺畅了,自然会有力量将瘀堵推开, 所以我们应该注重调理气血,畅通经脉。清代著名医学家高士宗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不泄为通,则妄矣。”从中可看出,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药物的辅助作用,增强气血的循环能力,比如说或发散、或温中、或利水、或攻下、或调理气血、或温解寒邪、或活血化癖、或宣通气机,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通”的作用。

只要正气充沛则百脉俱通,气血旺盛了,邪毒又怎么能够在经络中停滞瘀积呢?!

人体是一个小世界,它如同自然界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五脏六腑各司其职,但又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

我们身体里的基础物质——气血津精的摄纳、生化、输布,全依赖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活动。《素问 · 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生于五脏也”,也就是说,大多数病都发生于五脏,究其原因,是因为五脏所属经脉中血气运行不通畅而引起的。所以,要保证身体健康,就要保证五脏“通”、经络“通”、气血“通”。